教育部近期表示,将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。开学以来,多地大力探索课后服务模式,求解“三点半”难题,家长不再为接孩子而犯愁,师生之间的课后交流也多了。但与此同时,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还不到位,有些变成变相补课班,老师学生压力双增加;有些搞课后服务“一刀切”,学生“被自愿”参加。业内人士认为,要让课后服务真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“能量棒”,完善课后服务体系至关重要。
多地家长反映,自从有了课后服务,他们已将孩子的校外兴趣班“砍”掉一大半,只保留部分周末兴趣班。老师们也有了更多时间来了解每一个学生、与学生进行交流,学生遇到的作业难题在学校基本就能随堂解决,一些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变化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。
从这学期开始,许多省份已开始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。
有家长反映,部分学校通过家委会或印发《关于课后服务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》方式,和家长沟通课后服务事项时,都会说明采取自愿原则,但在实际操作中,却搞起了“一刀切”,孩子和家长只能选择“同意”,自愿变成“被自愿”。教育部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明确规定,中小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。为了更好地和家长上下班时间相衔接,教育部门还将考虑实行弹性放学时间。
课后服务需要经费保障,在实行中应常想解法常找解法。课后服务一节课45元甚至免费,这样的加班费老师们直呼“太扎心”。多位中小学管理者表示,课后服务的执行主体是老师,应制定完善学校劳务报酬发放办法,只要和老师的付出成正比,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。
让课后服务因人而异有“弹性空间”。家长希望课后服务这段时间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,其实也就是‘因材施教’,学校可以采取打造‘兴趣课超市’的方式,开足开好课后服务,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。